2008年10月28日 星期二

公害的M型社會

  • 2008-10-11 中國時報 【林照真】

     發生在近三十年前的多氯聯苯中毒事件,曾是震驚台灣社會的重大新聞。在受害者臉上、頸部、身體各處,皮膚會開始變黑,還會長出又痛又癢的痘痘,不但外形醜陋嚇人,如果擠破還會聞到惡臭的油味。此案經追查後發現中毒者所食用的米糠油,已經遭到多氯聯苯的汙染。已摻入食用油中的多氯聯苯,在炒菜受熱後會產生類似戴奧辛的多氯夫喃,當時保守估計全台約有二千餘人受害,案例大多來自台中、彰化等地。

     紀錄片導演蔡崇隆最近完成《油症-與油共存》紀錄片,片中談的正是一九七九年發生的多氯聯苯中毒事件。蔡崇隆在中部各地尋找受害案例,追蹤他們受害的情形。他發現一所免費收容盲童的「惠明學校」,不少受害者都是尚且年幼的盲童。官方統計當年惠明學校共有一百多名師生集體中毒,嚴重受害的是七十四人。他們的身體健康大大受損,後來有六人因不同的癌症原因過世,並有一人因臉上遺留的氯痤瘡疤過於恐怖,從事按摩業時遭客人排斥而自殺。

     蔡崇隆調查這些受難者發現,安定性極強的多氯聯苯會在脂肪細胞中累積,十年後抽檢受害者體內的多氯聯苯含量,比正常值還要高出三十倍。更嚴重的是,在公衛知識不足的情形下,一些受害者依然懷孕、生子,多氯聯苯的噩夢竟隨之延續到第二代、第三代。受害者生出全身黑色素沈澱的嬰兒,更發生嬰兒體重過輕、黃疸、眼球突出、免疫功能下降,甚至是流產、畸胎、嬰兒中毒等後果。

     事後追蹤多氯聯苯的受害案例,發現受害者多是居住在鄉村的一般民眾,甚至是盲人等弱勢族群,這些受害者因為貧窮,才會去買便宜的米糠油來吃,他們的健康才會受到威脅。此一事件令人發現窮困與公害悲劇的不可分割性,也證實公害事件中存在的M型社會。貧窮民眾因為金錢匱乏,不但第一代生存面臨威脅,其不幸又完全遺傳給下一代,M型社會的落差更加顯著。

     這類事件絕對不是偶發,二十多年前台灣曾經發生血友病患者因不當輸血,而感染愛滋病的案例。罹患血友病已經是極大的不幸,不料須經常輸血的血友病患者因注射未加熱的血液製劑,感染了愛滋病。後來發現當時販賣血液製劑的西方藥廠已經研發獲知,血液製劑須加熱才能殺死愛滋病毒,藥廠為了避免損失,竟把未加熱的血液製劑行銷到較弱勢的國家,才會在台灣造成近百名受害案例。此一案例再次看到公害悲劇與弱勢者相連的邏輯,而跨國的M型社會,更加深弱勢者的悲劇性。

     而最近發生的三聚氰胺所引發的毒奶粉風暴也尚未完全落幕。毒奶粉事件是因大陸嬰兒吃了含有過量三聚氰胺的奶粉,發生結石、甚至是死亡案例而爆發。然有錢人家不會買中國生產的奶粉,受害者大多是鄉下貧苦家庭,毒奶粉事件又再一次證明公害悲劇中日益明顯的M型社會。底層民眾因貧窮,生存受到威脅遠比富人來得大,M型社會讓窮人更難翻身,弱勢者的處境愈來愈不利。

     從接二連三公害事件可知,弱勢者往往是受害一方,若想扭轉弱者劣勢,自須有相當社會救濟制度,才能彌補因階級與財富分配不均所帶來的落差。但這類制度總是缺乏貫徹,被遺忘的受害者求助無門,最後只好設法自救。以多氯聯苯案例來看,中毒受害者長年生活在無知與驚恐中,卻在中毒事件發生二十四年後,才在民國九十二年成立「多氯聯苯受害者聯誼會」,要求國家社會不要忘了他們,並提供他們急需的醫療照顧。

     我們的社會並非完全冷漠,卻總是健忘。眼前若能健全社會救濟制度,至少可以消除M型社會的若干不公平,並減少社會暗角哭泣的聲音。(作者為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