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流動人口 性氾濫當時尚

第6屆中國廣州性文化節熱鬧開幕之際,廣東省計畫生育科研所副所長鄭立新公布「外來工性狀況」調查報告指出,廣東的流動人口「性氾濫」現象相當頻繁,在18歲至25歲的未婚流動人口中,幾乎都已非「完璧之身」,而且許多人還認為性氾濫是種時尚。

性文化節主辦單位廣東省性學會所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中,鄭立新表示,隨著網路、手機等資訊溝通工具的普及,在很多女多、男少的企業中,男職員常擁有多個性伴侶;服務行業中,女職員也出現多個性伴侶,性氾濫現象頗為普遍。

鄭立新說,目前廣東流動人群的性觀念也出現了詭異的觀念。在調查的受訪對象中,幾乎全部都知道香港藝人陳冠希所惹出的裸照風波。只是,令專家們跌破眼鏡的是,這些受訪者竟把該事件視為「可以炫耀的事」,而無責備的態度,甚至認為,「多性伴侶、性糜亂是時尚」。

鄭立新還指出,當調查到流動人員性健康、愛滋病狀況等問題時竟發現,他們在避孕知識方面,存在著許多讓人啼笑皆非的作法。

「這些流動人口竟認為,房事後,可用自來水沖洗來避孕」,鄭立新指出,還有些外來工還會在房事後服用涼茶,往肚臍上貼麝香止痛膏或孕婦忌用類藥品進行避孕。

他說,女外來工簡單地認為,這類藥品既然孕婦忌用,就一定能有效地起到避孕效果,卻不知往往會因藥物作用而造成子宮收縮加劇、流產,甚至誕下畸形兒的悲劇。

【2008/11/10 聯合報】

2008年12月1日 星期一

中國移入傳染病 性病逾4成

自由時報20070325〔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
國人往返兩岸頻繁,不少赴中國經商或旅遊的民眾,風流快活後染上性病,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的統計,去年自中國境外移入的傳染病確定病例,約4成4是梅毒、淋病,還不包括黑數。

梅毒佔最大宗

根據疾管局的監測,去年境外移入的傳染病確定病例共有337例,境外移入國家前5名為印尼、中國、越南、泰國、菲律賓。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境外移入以登革熱為主,中國的境外移入病例以梅毒最多。

疾管局表示,去年中國的境外移入病例有57例,其中梅毒有22例,淋病有3例,患者包括曾在中國嫖妓或接受性招待的台商、觀光客,也有中國新娘在體檢時被驗出。

未篩檢出病例不少

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染上梅毒、淋病並不會出現體溫異常,外在症狀也不明顯,不易在入境時被篩檢出來,加上事後醫院通報,有時很難證明傳染者、被傳染者之間的關聯,因此從中國帶著性病入境的人數一定被低估。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性病學術委員會委員林介山說,臨床上還有不少從中國返台的民眾,染上陰部?疹、陰蝨、花柳性淋巴肉芽腫(俗稱「生芒果」)等性病。

林介山表示,曾有患者染上梅毒,以為是皮膚病,因而延誤治療,一旦拖到第三期,可能導致心臟內膜炎、心臟出現雜音,甚至腦部產生神經梅毒,最後有致死之虞。

新竹也曾發生台商傳染梅毒給太太,導致太太產下有先天性梅毒的男嬰,出生時,發燒、呼吸困難、全身水腫、皮膚呈現嚴重剝落性脫皮,甚至肝臟、眼睛可能遭永久性傷害。

泌尿科醫師憂心指出,性病有不少種類,不管是病毒、披衣菌或細菌,有可能藉由兩岸的性接觸而相互擴散,進而造成變異,在藥物無法徹底殺死的情況下,恐將產生抗藥性更難根治。

書田泌尿科診所主治醫師張克孚提醒,民眾赴中國要儘量避免危險性行為,若有性行為,一定要戴保險套,戴套前要記得檢查有沒有破洞。


國內毒癮愛滋 病毒株來自金三角

〔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國內近幾年因毒癮感染愛滋者,約9成的病毒株都是HIV病毒的「CRF07_BC」亞型,國內學者在經過「病毒株全長的基因序列」比對後證實,「CRF07_BC」亞型是源於中國雲南省,並沿著運毒路線經過廣西、香港來台。

9成是CRF07_BC亞型

這項研究是由陽明大學愛滋病防治暨研究中心主任陳宜民所進行,研究成果將發表在今年5月的「國際傳染症期刊」。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統計,全台本國籍的愛滋確定病例已突破1萬3千人,近年來國內毒癮者因共用針具而感染愛滋的患者,占新增個案的3分之2,病毒株幾乎都是「CRF07_BC」亞型。

根據陳宜民針對全台監所的追蹤研究,台南看守所在2002年就出現「CRF07_BC」亞型的愛滋患者,可見2002年之前就傳入台灣。2003年SARS期間,毒癮者不敢出門買針具,加上中國及香港毒品斷貨,導致毒癮者普遍共用針具、由吸食改為注射毒品,因而在2004年的毒癮愛滋人數暴增,且「CRF07_BC」亞型傳入中部、北部。

隨運毒路線傳播

陳宜民進一步分析,雲南地近金三角,中國的愛滋病毒以雲南為基地,一路走西北傳播至新疆、中亞,一路沿廣西、香港到台灣,這也可以說明為何廣西、雲南、新疆是中國公布的愛滋發病率第二至四名的區域。至於排名第一的河南省,則是因為賣血所導致的愛滋村問題。

自殺防治 台灣,可能走錯路了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不應全用歐美臨床精神醫療

台灣甚至亞洲各國的自殺防治方向可能都錯了。一項台灣和香港聯手的研究發現,歐美國家自殺者九成以上患有憂鬱症等精神官能症,亞洲地區自殺者卻只有五、六成有精神疾患,加上東西方文化不同,不應全盤採用歐美國家偏重臨床的精神醫療。

這項研究因提出前所未有的全新觀點,備受矚目,論文已被國際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 (Lancet)接受刊登。第一作者是台北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映燁,第二作者則是香港大學自殺防治中心總監、社會工作系教授葉兆輝。

隨著經濟起飛,近年來亞洲自殺人口明顯增加。陳映燁發現,西方精神科治療有相當程度的個人主義色彩,精神科醫師通常會鼓勵病人勇於對自己負責,盡可能自己解決問題。和亞洲國家重視和諧、團體和社群主義的儒家哲學思維不同。

台灣自殺率 十年來增加三倍

她說,如果歐美國家偏重臨床的精神科醫療能奏效,投入的醫療資源愈多,效果也應愈大才對。但近十年來,台灣精神科專科醫師人數增加兩倍以上,但自殺率卻不降反增,足足增加三倍以上。

亞洲急性生活壓力自殺較多

另外歐美國家的自殺和憂鬱症有較明顯的連結,反觀亞洲國家急性生活壓力對自殺的影響較大。就拿台灣和香港來說,自殺率升高和經濟不景氣、傳播媒體對燒炭自殺的渲染力有關。在日本,則和失業率和工作壓力息息相關。

所以陳映燁和葉兆輝都認為亞洲國家的自殺防治策略,不應只偏重臨床醫療,而應走社區取向路線,透過家庭及社區的群體力量,協助有自殺傾向的人,不讓他們繼續走向不歸路。

社區取向模式 發揮彼此關心

中山醫學大學精神科教授賴德仁表示,自殺防治千頭萬緒,不能單靠醫療;例如有意尋死者不肯就醫,再多的精神科專科醫師也沒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陳喬琪認為社區取向模式確是可行之道。就是要所有民眾發揮「雞婆」的個性,只要發現身旁的人怪怪的,就立即上前去關心一下,往往一個小小的動作,就能挽回一條命。

世衛組織要求:自殺新聞 應放醫藥版

媒體報導細節 有樣學樣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映燁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對自殺防治投入不少心力,一再要求全球媒體不要把自殺新聞放在頭版及社會版,而應放在醫藥版,並做適度平衡報導。

歐美國家則有一個不成文的自律公約,就是媒體在報導自殺事件時,不要有電腦合成圖等圖示,也不要對自殺細節做太詳細的描述。因為這些作為會被有心人模仿,進而有樣學樣而走上不歸路。

偶像自殺美化 引起模仿

陳映燁就認為,不久前星光三班歌手黎礎寧的自殺,在部分媒體報導下被美化了。她擔心,如果有粉絲認為自己的偶像死得那麼美、那麼好,甚至引發輕生念頭,那就糟了。

陳映燁說,以前香港就出現過類似情形,像知名影星張國榮跳樓自殺後,經過媒體一再報導,當地跳樓自殺個案一下子大幅增加。從此,香港政府更加重視自殺防治,並發展出一套「守門員制度」。例如規定所有超商的木炭都要放在收銀櫃台後面,而且還要上鎖,一定要店員打開鎖才能賣。

SOS!自殺防治 諮詢求助管道

【2008/11/20 聯合晚報】

新台灣之子 過敏性疾病較少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醫學中心研究發現,外籍配偶生下的「新台灣之子」,罹患氣喘、過敏性鼻炎及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性疾病的機率,明顯較同年齡孩子少。

「這真是因禍得福。」主持這項研究的長庚兒童醫學中心內科部主任黃璟隆表示,外籍配偶的家庭往往社經地位較低,家中擺設簡單,且居家環境也比較通風,不易累積過敏原,孩子當然也比較不會遭到過敏病的侵襲。

黃璟隆強調,這是全球僅見針對外籍配偶子女罹患過敏病的研究。這項大規模研究,選擇基隆地區國小一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3172名學童中,生自本國籍媽媽及外籍配偶的比率約三比一。研究發現,他們有喘鳴的比率是16%,過敏性鼻炎及異位性皮膚炎的比率,則分別是45.8%及9%,和國內其他縣市差不多。

進一步分析卻發現,外配媽媽所生子女有過喘鳴的比率為10.8%,比本國籍媽媽所生子女的16.6%還低。外配子女罹患過敏性鼻炎的比率為29.6%,也比本國籍媽媽所生子女的47.5%低很多。異位性皮膚炎的罹患率也有類似情形。

黃璟隆表示,過敏病和傳染病就像是蹺蹺板的兩端,一邊高,另一邊就低。外籍家庭社經地位普遍較低,孩子雖感染肺炎、腦膜炎等傳染病的機率較高,但罹患氣喘、過敏性鼻炎等過敏病的機率卻相對較低,「可見上帝還是公平的!」

【2008/11/24 聯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