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9日 星期五

星又發現曲弓熱病例 疑似國外感染

新加坡在曲弓熱疫情暫告穩定後,衛生部表示,二日再度接獲新的曲弓熱病例通報。根據通報,一名六十三歲新加坡男子疑似經病媒蚊感染曲弓熱,當局研判男子可能是在國外遭到感染。

在接獲通報後,新加坡國家環境局已經從五日起,派出十六名稽查員和滅蟲公司人員,在新病例的住家附近展開密集式滅蚊行動,防止疫情傳播。稽查人員共檢查一百一十五個住家與附近四個工地,找到三處病媒蚊滋生地。

新加坡衛生部指出,這名男子是在第一次血液化驗時顯示感染曲弓熱,相信是男子四月初到印尼雅加達出席會議、打高爾夫球時感染,並在離開雅加達前往澳洲雪梨途中,開始出現症狀,被澳洲醫生研判可能感染登革熱,男子於是於四月十四日提早返星治療。

新加坡衛生部表示,當局正在等待這名男子第二次血液檢驗報告,以確定這名男子是否感染曲弓熱。

新加坡國家環境局指出,迄今當局並未在病例居住處附近發現新病例通報。根據慣例,只要至少二十四天,也就是曲弓熱病毒兩個潛伏期內未出現新病例,就能確定沒有曲弓熱散播的情形。

新加坡的曲弓熱疫情是在今年一月被發現,接著小印度附近共有十三人感染曲弓熱,當局並研判曲弓熱已從過去境外感染傳入,逐漸演變為新加坡本土生根的疫情。

曲弓熱發病症狀和登革熱頗為相似,但病情較輕。一般感染者,常引發高燒、關節痛、肌肉痛、頭痛、出疹、畏光等症狀,症狀可持續一星期到數個月,潛伏期為一到十二天。非洲、亞洲和印度洋島嶼過去都曾爆發過曲弓熱疫情。

【2008/05/08 中央社】

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挪威 航向外海風力發電

【經濟日報╱編譯季晶晶╱路透挪威五日電】

挪威外海四處可見油田和天然氣鑽井台,但和波音747客機差不多的大型發電機可能很快會在北海沿岸轟隆作響,變成挪威的代表性景觀之一。

挪威政府急於改變長久以來的油污形象,為挪威披上綠能外衣,考慮要提供獎勵並核發外海發電區執照,利用海域探鑿技術,協助業者在深海風力發電領域爭取主導地位。

奧斯陸當局即將批准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Hydro)明年起在北海深海油田區實驗浮動發電計畫,那裡的海床過軟,無法固定發電機,該公司將採用新開發的錨定法,在最深達700公尺的海床上,架設高出海面80公尺、直徑107公尺的渦輪發電機。屆時德國西門子公司風力發電部門也將參與測試。

這項計畫將在北海小島奧希若附近進行,奧希若市長尼爾森說:「如果你喜歡風,這兒是全挪威最棒的地方,去年只有一天沒有風。」

因為海風威力較陸上強而穩定,又不必擔心噪音擾人,可以裝上效率更高、威力強兩倍的發電機。挪威擁有歐洲第二長的海岸線,僅次於希臘,風力能源無可限量。

相較於今年全世界風力發電產能為1億瓩,總部在布魯塞爾的全球風力能源委員會預估2012年以前可達2.4億瓩,其中外海發電比例將逐漸增加。

目前全球98%的風力發電來自陸上設備,不過隨著新科技問世及電廠撤離人口稠密區,外海發電市場大有可為,估計包括美、加、西、葡、英、日等國,都是未來的潛在市場。

如果浮動風力發電測試成功,最快10年內就會陸續增設,為沿海城市提供補充電力。但分析師認為,離岸維修費用可能推升成本。

挪威政府目前對此類風力發電計畫提供補助,但業者希望增加投資獎勵措施或訂定固定收購價格,並允許連結到現有供電系統。

【2008/05/06 經濟日報】

暖化?熱帶氣旋威力加倍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法新社巴黎6日電】 2008.05.07 02:24 am

3年前,卡翠納颶風重創美國墨西哥灣沿海地區,超級氣旋戈努去年肆虐阿拉伯半島,熱帶氣旋納吉斯日前侵襲緬甸,登陸前威力倍增。

這些氣候現象是否彼此有關?這些一個比一個強大的風暴是否肇因於全球暖化?氣象專家對這些問題見解不同。不過他們表示,世人不宜將單一的氣候事件歸因於氣候變遷,因為氣候變遷是長達數十年或數世紀長期氣候形態的一環。

倫敦大學學院災害研究中心的里亞表示:「不可能論斷。」法國研究員崔特則表示:「唯有長期累積觀察結果後,才能據以研判,單一的極端氣候事件是否是更廣泛趨勢的一環。」

部分專家認為,鐵證已經足以指向一種可能的趨勢:全球暖化導致洋面溫度升高,致暴風雨的威力越來越強大。

麻省理工學院的氣象學教授艾瑪紐認為,1950年代至今,熱帶氣旋的威力約已增加一倍,增幅多集中於過去30年間,反映人為全球暖化效應加劇的趨勢。1990年代中期,全球平均氣溫開始屢創新高,這種趨勢更是加速形成。

何謂氣旋?

大西洋的熱帶暴風又名颶風(hurricane),太平洋的暴風稱為颱風(typhoon),形成於印度洋者名為氣旋(cyclone)。它們的基本成因相同:洋面溫度升高到至少攝氏26度或27度後,產生熱氣與濕氣。另一個因素是垂直風切。

熱帶氣旋重創 緬甸逾6萬罹難

熱帶氣旋納吉斯重創緬甸,目前確定的死亡人數累計將近2萬2,500人,4萬1,000人失蹤,並有100多萬人流離失所。獲准進入緬甸進行援救的「拯救兒童」組織估計,這次風災罹難人數將達5萬人,甚至更多。

緬甸軍事執政團雖接受外界提供的糧食與其他緊急救援物資,卻規定外國政府必須將物資交給緬甸當局發放,且外國救援人員必須申請簽證才能入境,引發美國和歐盟抨擊。美國、歐盟和法國都呼籲緬甸立即開放救援人員入境,美國總統布希並表示可立即派遣三艘在泰國外海的軍艦協助救災。

風災後外人很難進入形同鎖國的緬甸與重創最重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世界展望會是少數獲准派員前往緬甸的國際機構之一;世展會顧問吉明表示,災區稻田遍布屍體,許多倖存者無家可歸,而且缺少食物及飲用水。他說:「志工在空中就能看到許多屍體,即使他們搭乘直升機在空中察看,仍然受到強烈震撼。」

緬甸西南部大片地區遭氣旋蹂躪,受影響人數多達2,400萬人,約占緬甸總人口之半。吉明將這場天災與2004年橫越印度洋並奪走22萬條寶貴生命的南亞大海嘯相提並論。他表示:「這場天災的衝擊可能更甚於南亞大海嘯,因為災區交通不便,可以派上用場的物資有限。目擊者指出,成千上萬災民缺少食物及飲用水,部分地區的災民無法獲得安置。在氣溫越來越高的情況下,災民非常絕望。」

東南亞國協秘書長蘇林表示,這次風災如此慘重,部分原因是紅樹林遭到摧毀。他說,紅樹林可充當海洋與陸地之間的緩衝,但人口增加導致「紅樹林被鯨吞蠶食,而紅樹林一向可充當居住區與潮汐、大浪和風暴間的緩衝帶」。

此外,印度氣象局表示,氣旋登陸前48小時,他們就通知緬甸小心防範。美國第一夫人蘿拉•布希在白宮說,「雖然他們知道這個威脅,緬甸國營媒體卻沒有及時將氣旋路徑警告國民」,導致民眾沒有預先防災而傷亡慘重。

緬甸的公衛體系極為落後。聯合國與國際紅十字會認為,未得安置與缺少安全飲用水的災民可能多達數十萬人,逾100萬人無家可歸,災區可能出現痢疾、霍亂和瘧疾等傳染疫情。

【2008/05/07 聯合報】

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

印度新增小兒麻痺病例 高居世界第一

據「全球消除小兒麻痺症倡議」最新統計,經由國際組織和世界各國的努力,小兒麻痺症病例已逐漸在許多國家根除,但今年以來全球仍發現新增小兒麻痺症病例三百五十四件,印度就佔了二百零三件,繼續高居世界第一,其次是奈及利亞一百二十六件。

「全球消除小兒麻痺症倡議」組織 (網址:http://www.polioeradication.org/)是由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以及扶輪社國際等機構共同成立的一個合作伙伴組織,致力消除小兒麻痺症,造福世界全人類。

據統計報告,印度境內今年以來發現的二百零三件小兒麻痺症病例,在印度最貧困的比阿省有一百五十七件,在北方省有四十件,其餘分佈在首都所在的德里地區、西孟加拉省、奧里薩省、拉吉斯坦省、哈雅納省和馬哈拉什特拉省。

報告又說,在北方省、拉吉斯坦省、哈雅納省和馬哈拉什特拉省,發現的病例都屬於「P-3」病毒株,但在比阿省、德里、西孟加拉省和奧里薩省發現的病例屬於最危險且傳染最迅速的「P-1」病毒株。不過,報告也指出,迄至目前在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僅發現十二件致命的「P-1」病毒株小兒麻痺症病例。

今年三月底,世界衛生組織在索馬利亞宣布,曾是小兒麻痺症危險區的索馬利亞,自去年三月以來不再出現一件小兒麻痺症病例。

世衛組織強調,目前世界上還有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尼日等極少數國家尚未剷除小兒麻痺症病毒。世衛組織表示,索馬利亞的經驗證明,只要政府與人民動員起來,每一名兒童都能得到免疫。

【2008/05/05 中央社】

國際衛生參與 準備好了?

中國時報 2008.05.04 
金傳春、吳宗樹

     總統大選結束,兩岸三通已緊鑼密鼓展開,然而影響全球經濟最大的威脅之一,是傳染病與公共衛生的各項嚴酷考驗。從○三年SARS、○四年底月海嘯襲擊印尼、泰國等地,到全球暖化加速登革熱、瘧疾等傳染病之擴散,及持續傳出禽流感疫情的H5N1病毒仍對人類健康具威脅潛力,再再顯示傳染病防治在民眾健康、經濟繁榮、社會祥樂、國家安全與國際衛生均有重要的導引角色。SARS彰顯健全的傳染病偵測系統、疫情的快速分析力、迅速應變作為、疫訊透明化及適時的大眾衛生教育,才足以杜絕傳染病隨時入台。

     台灣自一九八七年開放觀光引發登革熱首度在高、屏、台南大流行,至近年流行規模變大與登革出血熱病例數趨增,警示其在全球暖化後的未來嚴峻挑戰;加上今年初腸病毒重症病例提早出現,顯示傳染病偵測系統與流行病學探究兩者的整合有待加強;在今年七月兩岸包機直航每日入境人數躍增之前,台灣的各防疫體系是否充分準備好以迎擊各種新興傳染病之挑戰?又我國的航空公司、觀光旅館在營利之外,能否肩負維護大眾健康的公共衛生重任?更重要的是台灣將如何對國際社會及全球衛生有實質的貢獻。誠摯建議我政府當局以下三點:

     一,強化具有彈性、務實與時效性的嶄新傳染病偵測系統。在SARS風暴及美國炭疽菌生物恐怖之後,僅仰賴醫療院所的「被動式」通報,已無法提供正確有效的緊急應變作法,必須提昇為公共衛生單位「主動偵測」傳染病疫訊的嶄新作法,如整合微生物實驗檢驗的急診症候群偵測系統、每日藥品銷售量監測等。最重要的是,政府預防國際間傳染病的全盤策畫,必須與時並進掌握先進國的新潮流。

     二,推動開放思惟、公正透明且跨領域合作的傳染病預防、研究與應變決策。台灣過去傳染病的防治決策,多為中央集權領導,然而一旦四處流行或中央錯誤決策時,往往緩不濟急,又頓失自下而上凝聚基層共識的應變力,實有必要制定以科學基石的傳染病防治政策,嚴格要求相關首長迴避利益衝突,避免外行領導內行,以專業作為、誠信態度贏得國際敬重。

     三,務實參與並建立國際區域衛生聯防體系。台灣雖被世界衛生組織的防疫體系因政治考量而長期阻絕於外,然而面對新興傳染病的激增,新政府應積極參與亞太地區的區域衛生防疫體系,提供傳染病偵測技術及國際間資訊交換平台的各項協助,以作為周邊國的聯合防疫中心,善盡國際衛生的義務與責任。

     (作者金傳春為台大流行病所教授、吳宗樹前馬拉威醫療團公共衛生役男團員)

腸病毒 沒嗅出流行異狀?

今年腸病毒的疫情無論在台灣或是中國大陸均有重症與死亡的病例。中國的安徽省阜陽市自三月爆發疫情至四月二十八日已有至少三千多名兒童病例,其中廿二人死亡,明顯是一流行警訊。

由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任何傳染病一旦出現重症或與死亡病例,其所傳達的公共衛生意義,包括:一、傳染病監測在「輕症病例」時,已漏接而未來得及防範;二、一旦出現「嚴重病例」時,其防治作法不但要提升效率,且須擴大範圍全面迎戰,避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以腸病毒而言,衛生教育不能僅受限在高危險群的幼兒防範感染,而必須同時兼顧環境衛生,減少高年層攜帶病毒而傳給家中幼兒。

傳統的防疫,往往待發覺情況越趨嚴重,尤其出現死亡後才著手,難免錯過黃金時間,在社會恐慌中反而徒增防治的困難度。

較新時代的作法,是由臨床偵測、微生物偵測與環境偵測三者齊頭並進,至於臨床偵測上,在輕症病例出現數量異常時,即要採取相關防禦措施,尤其應重視降低聚集病例,如此才能降低其後出現的嚴重病例及死亡人數。微生物偵測與環境偵測一定要採集病人檢體與環境樣本後,進行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檢驗。

較常碰到的防治問題,是對流行病學的特徵、危險因子及病原微生物傳播的來龍去脈無法全盤及時掌握;再加上過去造成嚴重大流行的傳染病往往在非專業的主事者,愈易出現「欲蓋彌彰」的特性,所以必須以專業、開誠布公的做法才可及早控制疫情,這是為何歐美先進國特別重視疫訊以「誠實第一」為優先考量。

然而,在「新」的疾病流行之初,常會有撲朔迷離的困惑期,加上輕症病例數愈難掌握,對於控制疫情更易迷失方向;所以如何由多方角度強化偵測系統的靈敏度和時效性,為成功防疫的第一必備條件。在台灣過去由控制登革出血熱與腸病毒重症經驗,均顯示直接應用流行病學調查的發現數據於防疫政策及大眾衛生教育,其公共衛生效益最大。

因此,由中央到地方的衛生單位平日應加強傳染病偵測系統的改進,加緊流行病學人才的訓練,當輕症病例稍微增加時即可嗅出流行的異狀,馬上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推廣有效的大眾衛生教育促進各項良好的衛生習慣,如此若遇任何傳染病,必可在短時間內減少民眾的健康損害與傷亡。

【2008/05/05 聯合報】

2008年5月5日 星期一

口腔癌乳癌快速增加 青壯年男女癌症元兇

2008.04.11中央社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今天公佈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以2005年為準,二十五到四十四歲的青壯年男性最容易得口腔癌,女性是乳癌,這兩種癌症也是增加最快的癌症,分別與嚼食檳榔等生活習慣與飲食西化少運動肥胖、使用荷爾蒙等因素有關。

     根據這份報告,青壯年男性的前五大癌症,以及每十萬人口粗發生率依序是:口腔癌 (含口咽及下咽)有二十八點七人、肝及肝內膽管癌有二十一點八人、鼻咽癌有九點六人、結腸及直腸癌為九點三人、肺及支氣管與氣管為五點二人。

     青壯年女性前五大癌症及每十萬人口粗發生率依序是:乳癌四十九點七人,甲狀腺癌十二點五人、甲狀腺癌十二點五人、子宮頸癌十二點二人、結腸及直腸癌九點一人、卵巢癌六點七人。

     以在所有癌症而言,半數男性病患是在六十五歲得癌症,女性是五十九歲,如果不分年齡,男性的前五大癌症是肝及肝內管癌、結腸及直腸癌、肺與氣管及支氣管、口腔 (含口腔及下咽)、攝護腺癌;女性是乳癌、結腸及直腸癌、肝及肝內膽管癌、肺與支氣管及氣管、子宮頸癌等。

     國健局副局長趙坤郁認為,口腔癌和乳癌都與生活習慣有關,從2001到2005這五年間,口腔癌發生率增加一成八,增幅為所有男性癌症之冠,女性以乳癌發生率增幅二成二居首。

     趙坤郁說,尤其這十年來檳榔攤隨處可見,口腔癌已經成為青壯年男性的首要癌症殺手。

     中央研究院院士、萬芳醫院副院長兼癌症中心主任彭汪嘉康也同意,並指出,以前口腔癌根本不在國人十大癌症榜內,這四、五年卻快速攀升到十大癌症的第四、五名左右。

     至於乳癌的增加,彭汪嘉康分析,一方面是剔除子宮頸原位癌後,子宮頸侵襲癌症的發生率下降,乳癌取而代之,另一方面飲食西化、少運動肥胖、荷爾蒙的使用,使得乳癌發生率快速增加。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青壯年女性的子宮體癌(絕大部分為子宮內膜癌)發生率雖未擠入女性五大癌症榜內,但增加率僅次於乳癌,發生原因與肥胖、荷爾蒙、晚生或未生育有關。彭汪嘉康特別提醒女性注意,使用避孕藥、荷爾療法要特別注意。

赴東加探親 家庭群聚染登革熱

中國時報 2008.04.10 
黃天如╱台北報導

     家住北縣的四名小姊弟去年底陪同東加籍母親返鄉探親,日前返台入境機場時,四歲男童因發燒被篩檢站攔下採取檢體,同行的母親及三個小姊姊也配合衛生局追蹤採檢,檢驗結果四姊弟均為陽性,為少見的登革熱境外移入家庭群聚感染。

     衛生署疾管局發言人周志浩表示,東加王國是太平洋島國,位在南半球紐西蘭附近,個案男童母親嫁給台灣郎後定居北縣。去年十一月,母親帶著四個孩子回東加王國探親,今年三月底一家五口返台,不料男童在紐西蘭轉機時就出現發燒症狀,三月廿四日入境台灣桃園機場時,便被篩檢站攔下。

     周志浩說,男童及其母親、三個姊姊經血清採檢,昨天檢驗結果出爐,證實除母親倖免,男童及三個小姊姊都呈陽性,即登革熱境外移入確定病例。

     令人驚訝的是,發病過程中,四位小朋友僅男童及一名小姊姊出現發燒症狀,另兩名小姊姊竟毫無不適,發病男童及姊姊因症狀輕微並未就醫,僅由家長自行購鎮痛解熱劑服用,便宣告康復。

     疾管局統計,今年至今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累積廿四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