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3日 星期三

五大洲趴趴走 你打針了嗎?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

出國在外,預防傳染病,有些預防針非打不可,有打有保庇,特別是前往非洲必打黃熱病、腦脊髓膜炎疫苗,去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也建議接種A型肝炎疫苗。

出國旅行前,應先了解已接種過的疫苗是否符合旅遊地區傳染病風險所需。衛生署疾管局防疫醫師雷永兆說明,考量疫苗需要時間產生免疫反應,建議出發前四到六星期,就得考慮應接種那些疫苗。

預防接種 分成三種

衛生署將旅行前的預防接種分成三類:包括必需性疫苗接種、例行性疫苗接種、建議性疫苗接種。

衛生署疾管局防疫醫師陳如欣表示,目前被列為必需性疫苗主要是黃熱病、腦脊髓膜炎疫苗。若前往撒哈拉以南之非洲地區和熱帶南美洲等,有些國家會要求出示黃熱病疫苗接種證書,黃熱病疫苗保護力長達十年,出發前十天以上接種,才能獲得理想免疫力。

欲前往非洲流行區工作或旅遊者,或者前往聖地參加朝聖的信徒,至少於出發前十天,接種一劑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

台灣沒病 他國不安

另外,有些疾病雖在台灣獲得有效控制,但其他地方仍可能有疫情,因此建議先確認例行性疫苗是否完成注射,是否還有效力,若有需要,再補接種。

陳如欣說明,如破傷風每隔十年會有流行,某些國家的偏遠地區可能缺乏醫院及針劑;近年日本、中國、東南亞國家則流行麻疹;歐美國家施打德國麻疹、腮腺炎、麻疹的三合一疫苗者不多,容易引發群聚感染。

A肝疫苗 建議注射

另外,陳如欣說,台灣衛生環境逐年進步,老年人也許還有A型肝炎抗體,年輕人就不一定了,二○○三年調查顯示,廿歲以下國人有A肝抗體者不到一成,因此如果去衛生環境較差的國家,感染者恐引發黃疸、猛爆性肝炎,建議出國前注射A肝疫苗。

至於某些國家流行霍亂,霍亂可經生活飲食習慣避免感染,陳如欣並不建議接種疫苗。

瘧疾根除 泰國現蹤

在台灣已經根除的瘧疾,但泰國邊境每年約有一百人感染,台灣的病例幾乎是境外移入,主要來源是東南亞、非洲及大洋洲。

瘧疾初始症狀很像感冒,容易被忽視,嚴重則可能侵略腦部,建議先上疾管局網站查詢旅遊地疫情,若有需要,並遵從醫囑定期服用瘧疾預防藥物。

到底該不該接種疫苗?陳如欣建議,要先看旅遊地的衛生環境,有沒有特殊的傳染病,以及是否有特殊目的,如果為了工作、或是自助旅行,時間長、風險高,建議最好還是去旅遊門診諮詢,也不用擔心多種疫苗同時在身上互相抵銷、互相干擾。

旅遊門診 你要自費

雷永兆說,目前旅遊門診需自費,各醫院收費略有差異,接種疫苗也需自費,較貴的疫苗如黃熱病、腦膜炎,但由疾管局專案進口只需成本價八百到一千多元。

【2008/08/13 聯合報】

日本腦炎來了

高雄縣永安鄉1名50歲婦女疑似感染登革熱,但經醫院通報給衛生局採血檢驗後,卻確認為日本腦炎,是高縣今年第1例日本腦炎;今年1月迄今全國有15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感染者都是成人,所幸發現得早,治療後都出院返家。

日本腦炎好發於每年4到10月,有50%以上致命率,且隨著感染者的年齡愈輕,死亡率愈高,衛生局昨天呼籲家長記得帶幼兒接種日本腦炎疫苗。

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長劉碧隆說,近年來感染者多為成人,且因發現得早,加上醫學發達,已甚少傳出死亡病例;感染日本腦災,較微病例通常會頭痛、發燒或呈無菌性腦膜炎,嚴重感染會頭痛、高燒、腦膜刺激症狀、昏迷、痙攣並產生神經性後遺症或死亡。

衛生局長黃志中表示,永安鄉該個案為50歲婦女,因受通報無登革熱疑似案例而接受採血檢驗,後確認為日本腦炎病例,由於病情較輕,已平安出院回家。衛生局也針對附近易出現孳生源舊豬舍、鴿舍、稻田採樣檢驗,並加強清除孳生源。

黃志中並表示,自從上週岡山傳出高縣入夏後第三起登革熱確定病例後,高縣本週並無新的登革熱與腸病毒疫情,但因高雄市上週增加的6例登革熱病例當中,有兩例發生在與橋頭鄉鄰近的惠豐里,衛生局擔心疫情擴大,正密切注意中。

【2008/08/13 聯合報】

美有可能在40年內成為全民皆肥的胖子國

  • 2008-08-07 【中廣新聞╱夏明珠】

    如果過去30年來美國國民體重發展的趨勢不變,美國很有可能在40年內,變成一個全民皆肥的胖子國。美國已經有三分之二的國民體重過重。

    美國部份族群的肥胖問題,已經達到極端危險程度,其中又以黑人婦女最嚴重,統計顯示,美國黑人女性過重或是肥胖比率達到78%。

    美國醫療品質研究機構彙整1970年代到2004年的調查數據,對國民肥胖問題,做出趨勢圖,預測2030年以前,美國每一百個成人裡面,就有86個人體重過重,51%的成人,會達到肥胖程度,到2048年以前,美國將成為一個百分之百的胖子國。

    國民肥胖的問題,不僅只是腰圍膨脹那麼簡單,它會使國家的醫療花費倍增,估計每十年增加一倍。

    要扭轉這個趨勢,單單是諄諄教誨,不斷提醒大家少吃多動是不夠的,政府需要從教育著手,改變國民的生活方式,再配合社會變革,比方說更改社區規劃,增加人行步道,鼓勵大家多走路,或是引導餐飲工業,朝更健康、熱量更低的食品研發努力。

星美研究:多吃黃豆食品 罹患乳癌率低

  • 2008-08-12 【中央社】

     美國南加州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所屬楊潞齡醫學院從一九九三年起展開、歷時十年的研究顯示,婦女多吃黃豆製食品,罹患乳癌機率可降低百分之十八。這項研究結論,和其他國家展開的八項相同研究結論一致。

     新加坡國立大學宣稱,這是全球第一個以華人為對象的定群追蹤研究,極具代表性。

     事實上,過去的研究顯示,台灣人和日本人每天攝取的黃豆製食品是美國人的十倍,因此婦女罹患乳癌的發生率只有美國婦女的四分之一,也有類似結論。

     根據新加坡媒體今天報導,楊路齡醫學院副教授許恩佩昨天配合一場社區、職業與家庭保健學系慶祝成立六十週年舉行的乳癌研討會上發表上述研究報告。

     這項研究是國大與美國南加州大學從一九九三年起,針對超過三萬五千名新加坡華族婦女進行健康研究調查發現,婦女每天攝取超過十點六毫克黃豆異黃酮素的婦女,有助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

     截至二零零五年底為止,上述接受調查的新加坡華族婦女中,有六百九十二人罹患乳癌。

     許恩佩表示,新加坡華人和西方人不一樣的是,日常飲食少不了發酵的黃豆產品,包括豆腐、豆漿、豆干、腐竹和腐皮等,這些幾乎都是人們每餐飯會出現的食材,因此要達到每天攝取至少十點六毫克的異黃酮素,並不困難。

     但許恩佩強調,由於黃豆也含有植物雌激素,攝取過量對身體沒有好處,有尿酸的病人更不宜多吃,人們應該重視的是營養均衡。

     許恩佩說,研究小組在一九九三年到一九九八年間第一階段,訪問六萬三千多名新加坡華族男女。調查訪問內容除了生活習慣如是否抽煙、女性經期、運動量之外,也包括一份一百六十五種食物的問卷,受訪者需詳細回答每天攝取的黃豆產品、魚、蔬菜和水果份量等。

     研究小組在一九九九年到二零零四年的第二階段中,收集受訪者的血液和尿液樣本,研究當中含有的基因和生化成份。

     研究小組根據這些研究,近年陸續在醫學期刊發表不少重要報告,從統計和科學基礎上證實華人罹患乳癌、肺癌、結腸癌和食物與基因的關係。

     另外,分子流行病學研究中心院長謝繼誠在研討會上也指出,隨著新加坡婦女生育率下滑,生育第一胎的年齡不斷提高,這些人罹患乳癌的機率,是老一輩婦女的二點五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