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5日 星期六

腸病毒發威 852校大消毒

自由時報20080603

〔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腸病毒疫情加溫,台北市政府本週六、日起首度展開大消毒,全市有附設幼稚園的國小一年級班級、公私立幼稚園及托兒所共八百五十二所學校,每所學校連續四週末每週消毒一次。另外,北市較中央的二日還從嚴修訂停課標準,一旦班上有一人感染腸病毒,全班停課十天。

北市府由教育局、環保局、衛生局等單位成立緊急應變小組,昨天決定學校停課標準從嚴,凡各國小及幼托機構原本每班出現兩名通報病例才停課,新修訂標準,每個班級出現一位手口足症的通報病例,即停課十天。衛生局表示,全國腸病毒重症死亡人數已達六人,進入紅燈警戒期;雖北市沒有重症病患,仍要加強警戒。

衛生局疾病管制處處長王永衛解釋,雖然各個學校都會自行消毒,但若一個家庭裡,弟弟念托兒所、哥哥念幼稚園,兩所學校沒有在同一時間消毒,未消毒的那一方仍有可能在返家後,把病菌帶回家中,傳染給已消毒的那一方,因此,最好的方法是一起消毒,本週末先全面消毒一遍,每所學校共消毒四遍。

衛生局表示,消毒工作鎖定有附設幼稚園的國小一年級班級、公私立幼稚園及托兒所,其中幼稚園共三百四十六家、托兒所共五百零六家。市府昨天緊急通知學校將展開消毒工作,同時聯絡民間消毒公司協助消毒。

環保局第二科科長林文楨表示,此次因應腸病毒疫情,必須進入教室內展開細部消毒,凡是幼兒、學童手部接觸的物品都要徹底消毒,例如教室課桌椅、樓梯扶手、把手、電腦滑鼠、或溜滑梯等遊戲設施。

2008年7月3日 星期四

迎陸客 疾管局準備好了?

  • 2008-07-02 中國時報 【李政旻╱台南市(教育工作者)】

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日程漸到來,這些商機全然是正面?先前某市府衛生官員還公然說要對陸客走過的地方進行消毒,雖然過於誇大,但卻指出一個嚴重的潛在危機,就是疾病傳染的問題,對此負責的疾管局似乎還事不關己的置身事外,令人擔憂。

     從流行病學的觀點而言,病毒的變異會隨著傳播次數呈現倍數增加,再加上抗生素的濫用,現在一旦產生大規模流行疾病,有效的施治方式已經逐漸減少。不久之前SARS的大流行大家應該還記憶猶新,當時就有報導疑似起源於中國大陸人畜共生的變種病毒,經由香港轉而散播到世界各地,最後只能採取隔離的方式預防情勢擴大。目前台灣正在流行腸病毒,假設來台陸客遭受感染後返家在當地傳播,原本在台灣的腸病毒已經產生變異,所以典型的口足症狀很輕微,經過大陸傳播所產生的變異再進入台灣,中間的症狀反應又更加複雜且難以追蹤,非常不利國內的疾病管制工作。

     基於這樣的危機意識,建議政府在一頭熱地規畫陸客觀光之際,絕對不能輕忽疾病管制的工作,否則一旦需要進行隔離治療的時候,陸客使用台灣健保資源的合理性就會遭受質疑,一方面基於人道理由不能將陸客當人球要求遣回大陸治療,一方面基於管制需要必定安排在大型醫院施治,排擠國內病患的健保資源,兩面不討好的狀況下,多幾個疾管局長也於事無補。

     因此,疾管局此時真應該積極擬定針對陸客來台的防疫計畫,防範於未然,否則區區一個在台灣傳播的腸病毒其防治工作就成效不彰,以後加入陸客來來回回的變異因素,後果將難以收拾而令人擔憂。

隔離疫情 讓家長放公衛假

  • 2008-06-25 中國時報 【蘇偉碩】

     根據衛生署疾管局發布的資料,台灣本島只剩基隆市還沒有出現腸病毒重症個案,外島連澎湖都有四例的重症。而疾管局發言人也一改以往樂觀的態度,宣稱要等到本周末,才能判斷腸病毒是否已過高峰期!做為家中也有兩個五歲以下兒童的家長,要問政府一個嚴肅的問題:如果本周不是腸病毒的高峰期?政府接下來除了「宣導再宣導」之外,有什麼積極的作為計畫呢?

     馬政府因應本次腸病毒的做法,令我不禁想起當年SARS侵襲台灣的歷史經驗:一開始輕忽危機,接著無法處理危機,最後導致危機擴大!腸病毒是每年都會在台灣流行的傳染病,其傳染途徑主要是經由「糞口、飛沫、接觸」三個傳染途徑,儘管成人與較大兒童也會受感染,但幾乎只有五歲以下的兒童會出現重症,而兩歲以下的幼兒更容易引起致死以及嚴重後遺症的病例。以上這些都已經是老生常談的常識,但卻足以制訂一套有效的腸病毒危機管理計畫。

     隔離出現症狀的病童:任何傳染病,特別是沒有特效藥物的傳染病,「有效管理」的古老妙方就是──隔離,有效的隔離。目前雖然政府制定了學校及幼托機構出現腸病毒病例的停課辦法,缺忽略了「停課」不等於「隔離」。由於現代家庭結構的變化,停課的學童除非有未就業的家屬,不然就必須送往「安親班」或其他托育場所。結果,傳染鏈沒有被打斷,只是從學校幼兒園「轉移」到安親班或托育所而已,疫情要控制自然只有等待「自然法則」──當一半以上的兒童都受感染後,「自然」會度過「高峰期」。「運氣」只在於政府有否準確的「預測」高峰期,防疫決策官員此時形同氣象預報員,「準」與「不準」影響的祇有長官的「官運」!

     隔離未出現症狀的「帶原者」:從「傷寒瑪莉」和SARS的經驗都說明,只隔離出現「症狀」的「顯性病患」常常是防疫失敗的原因,如何正確有效的隔離「沒有症狀」的「隱性病患」,才是重點。那麼,哪些人是腸病毒的隱性病患呢?第一類是與病童共同生活的「家屬」,第二類是與病童有直接或間接接觸可能的「同班或同校同學與老師」與安親班、托育所「同學」。因此,劃定可能的「感染區」,將區內所有「可能的」而非僅「可疑的」隱性病患均採取「在家隔離(公共衛生管理)」措施,才有積極的效果,否則只是等待「自然過程」而已!

     綜合上述兩點原則,我建議政府採取「學童提早放暑假,家長陪同放公共衛生假」的措施,積極面對腸病毒疫情席捲全台的「氣候變遷後遺症」。當然,政府必須配套的措施包括:公務員及公營事業員工家長准放公假,私人事業單位員工家長准放「公共衛生假」,不准事業單位或機關對放公假或公共衛生假家長給予考績或升遷歧視,並補償私人事業員工因為臨時公共衛生假所導致的薪資損失。否則疾管局呼籲的「防腸病毒九招」第三招:「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就會變成「攏是假」!

     (作者為台聯黨政策部副主任,曾任醫師

防腸病毒,大人小孩一起來

  • 2008-06-16 中國時報 【金傳春、吳宗樹、黃兆聖】

     台灣,自從小兒麻痺絕跡後,腸病毒的流行幾乎是每年流行季五歲以下家長所最擔心的事。然而在疫苗研究與臨床試驗尚未問世之前,以傳染病的流行病學專業做法防杜流行趨於嚴重,仍是最有效的作為。

     在傳染病中,一旦重症病例出現,即表示微生物的毒力(virulence)趨強,加上腸病毒是RNA病毒,易在當地演化,且稍不留意極能造成他處跟著流行。即此病毒有其「全國性」的流行潛力,因此無論中央或地方的防疫機構首長均要快速且徹底控制

     即使某地重症病例數為一,也要全力以赴,避免如登革出血熱的嚴重病例一旦出現,若控制不彰,極容易如同一九九八年的台南與二○○二年的高雄之流行趨勢,在流行後期即使總病例數已驟降,嚴重病例仍時常出沒。換言之,以過去腸病毒兩波峰的流行病學特徵來看,隨著學期結束,病例數會下降,此時也可能表示並非完全控制,迨九月開學後,又會遭遇「二度考驗期」,若此階段控制不彰,其後仍可見重症病例。

     以今年台灣腸病毒重症病例在年初即出現來看,流行病學的調查「感染源」與其後防治策略的成敗攸關往後的重症病例是否出現。過去腸病毒的重症在台灣中、南部居多,但在二○○三年因SARS流行而積極推動的衛生教育,發現可減少第七一型腸病毒壯大的機會;因此成人的衛生教育家庭內的衛生習慣,尤其隔代教養的祖孫、新移民的衛生教育與鄉間鄰近親緣小朋友群聚玩樂之際,如何避免傳播或多次互傳,顯得格外重要。更何況腸病毒的感染人群中,有些人沒有明顯症狀,所以防治工作必須以全面防止「感染」為主,而不能單由病例來了解流行病學。

     例如幼兒學走路站不穩時,易將手沿桌抓著走,即凡手碰觸之處,均應加強環境清潔,減少傳播機會;加上嬰幼兒有抓物入口的習慣,而此時免疫系統又尚未完全準備迎戰微生物,所以須以科學方式思考如何全面減少感染腸病毒總量與次數或其他微生物,再佐以及時有效的流行病學調查。換句話說,除了顧及托兒所或育嬰所之外,須重視以社區為基準的衛生教育,大人的不良衛生習慣或感染,也會將此波流行的嚴重度加溫。

     更重要的是家長及育幼人員(如保母、教師等)必須熟悉腸病毒的病癥,雖感染者開始症狀可能較輕,仍必須隨之每日多次仔細觀察任何變化,一旦病癥趨向嚴重,應盡「早」就醫,且流行期勿再帶家中其他兒童陪伴入院。

     綜言之,提升嬰幼兒免疫力、減少感染的機會與傳播頻率、觀察幼兒所有手觸處的清潔、降低人群傳播以及各族群正確有效的衛生教育,定能將嚴重病例降至最低。另方面,一旦嚴重病例出現不同縣市,疾管局的防治策略也愈形重要。如何妥用防疫醫師、流行病學頂尖人才的正確判斷指引及嚴肅思考各項整合性偵測與流行病學調查的資料,並迅速提供地方衛生單位最新疫訊和支援,才可齊心協力早日控制。

     (金傳春為台大流行病所教授;吳宗樹為台大流行病所傳染病偵測研究組組長;黃兆聖為台北醫學大學醫資所研究生)

生病 也要有公德心

最近因��病毒疫情的蔓延,家中有幼童的莫不�心�受到�染。有人希望�病毒的病童,都能隔�在家中,以免造成其他人染病,�是�何容易啊!

�在的家庭大多是�薪,若是小孩生病就隔�在家,�必要有人�假在家照�,但可�多久?是否扣薪?都令人��,最後小孩只要���,�是�有家��小孩��上�或送安�班,而�其他幼童暴露在被感染的��中。

其�不止�病毒,很多�染性疾病都�遇到相同的��。我�得每�人��都要有「生病�的公德心」,罹患�染性疾病�,就��避免到公共�所。病童家�更��要有公德心。做父母的�更能��小孩生病�那��心。�其只期望政府能控制疫情,每�父母更��避免�自己的小孩成��染源,��才能真正有效的控制疫情。

【2008/07/02 �合�】

拒絕腸病毒 疫點都別漏

往年腸病毒疫情通常到端午節前後達到高峰,其後逐漸趨緩,隨著學童即將放暑假而降到谷底,到開學再有一波小疫情。

三歲以下(尤其是未滿一歲)的幼兒是感染與重症的高危險群,通常在一年的大流行造成許多幼童產生抗體之後,接下來的兩三年會比較平靜,但是,這段期間新出生的幼兒就會缺乏抗體,等到三歲以下幼兒大多呈現沒有抵抗力的狀態,就有機會再發生較大規模的流行。九十五、六年是十年來腸病毒重症最少的兩年,今年疫情會捲土重來,其實並不意外!

因此,在沒有疫苗可施打的情況下,家長必須學習如何降低寶貝遭到感染的風險,才是有效的自保之道。

以下列出幾個重點,供家長與幼兒師長參考:

一、感染源的管控:最大的感染風險,來自與感染者直接而密切的接觸,因此應避免與病童接觸。病童一定要在家休息,若病童家中有其他兒童,最好是把健康的兄弟姊妹暫托到其他親友家,或讓病童住院,以減少彼此之間直接或間接的接觸;若做不到,則還是要儘量將其分開到不同房間,並且不要共用玩具。

經常看到兄姊在幼稚園感染,繼而傳播給家中年幼的弟妹,弟妹的病情就往往比兄姊更嚴重,家長不可輕忽。

此外,要注意孩子就讀的幼托機構,是否有切實執行健康篩檢與輔導病童請假的措施,以及對於病童接觸過的桌面與玩具是否有切實清潔消毒。如果病童沒有請假,只是戴上口罩的話,口水、口鼻黏液的接觸仍是在所難免,其他孩子的健康就很沒有保障了!此外,也不應攜帶幼兒到醫院去探視染病的兒童。

二、避免接觸不特定感染源:出入公共場所,尤其是到較多兒童群聚的場所,如到公共球池遊樂設施遊玩、乘坐電動遊樂器、進出醫院診所等,會有機會與生病的兒童直接接觸或是碰觸到沾有其口鼻分泌物的器具或設施,也會有較高的感染風險。

應儘量避免在流行期間出入這些場所;若實在無法避免(例如要帶去醫院施打預防針),則應在接觸這些場所後立即洗手(現在的趨勢是儘量把打預防針的健康兒童和看病的兒童安排在不同時段或不同診療空間就診)。

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論是大人或小孩,返家後應立即洗手更衣,避免把外面的病毒帶回家。家中若有三歲以下幼兒,更須特別注意!

一旦孩子受到感染,這時最重要的就是密切觀察孩子病情的變化,如果持續高燒,活動力變差,甚至出現一些中樞神經系統的症狀,如嘔吐、嗜睡、抽搐、肢體無力、意識改變等,一旦出現這些狀況,家長最好立刻直接送到較大的醫院處理,以防病情急轉直下,來不及轉診。

隨著暑假到來,疫情應會下降,但也要嚴防暑假之初,病毒透過親友團聚或旅遊而增長跨區傳播。

家長不妨考慮帶孩子從事郊遊、賞鳥、騎腳踏車等低風險又有益身心的戶外活動,陪孩子度一個健康的暑假。

【2008/06/13 聯合報】

腸病毒十年依舊 指揮下鄉吧

六月九日衛生署在疾病管制局內召開腸病毒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籌備會議。因為今年腸病毒的疫情較往年嚴峻,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一七六位確診病例;並且由於昨天台中縣通報了全國第五例死亡病例,按照行政院長劉兆玄日前的指示,指揮中心將正式啟動。

指揮中心的成立,集合了中央衛生署、內政部、陸委會、新聞局、教育部等跨部會的代表共同組成,宣示了政府打擊腸病毒的決心,真是熱鬧非凡。但誠如中國人所說的: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這個動作到底是對了門道?還是湊了熱鬧呢?

跨部會疫情指揮中心是糾集了衛生署以外的許多部會,共同為防止疫情擴散而設立的單位。最明顯的例子就是SARS期間,在整整九個月的時間裡,全國雖只有三百多例,死亡八十多例;但是經濟掉了六千億,老百姓車不敢坐、飛機不敢搭、班不敢上、滿街搶口罩尋偏方,好像無政府狀態。此時利用跨部會的協調作為,多管齊下,穩定人心的效果意義非凡,這是跨部會疫情指揮中心之功能所在。

但現在的腸病毒,這些恐慌存在嗎?腸病毒只會造成三至五歲以下的小孩產生重症,五歲以上感染,燒幾天大概就沒事了,這跟SARS時期的人人有被感染的機會是完全不同的。這麼小族群的病人,又沒有恐慌出現,只要衛生署好好努力做就夠了,犯不著拖這麼多單位下水。而且拖下水也不曉得要幫什麼忙?不過這倒點出了一個重點。

其實今年的疫情在元月份就拉警報了,元月疾管局就成立了應變小組,當時的侯勝茂署長更指示要加強防治。但這些都是呼口號的成分居多,真正該將什麼是腸病毒、什麼是重症的訊息落實到每一個開業醫師,每一個有三到五歲以下小寶寶的家長身上是完全沒有做的。疾管局會解釋說他們委託了兒科醫學會訓練了一一○○個醫師,又製作了教育影帶放在網路上。但是隔代教養的小孩住在鄉下,阿嬤是不會上網的;鄉下的開業醫師也沒得到關愛的眼神可以到城裡去受訓的。結果還是一個一個重症病人不斷出現,不幸的就在延遲送醫與誤診中失去心愛寶寶的生命。

躲在台北辦公室裡吹冷氣的官員們,拜託移動尊腳下鄉撩落去吧!公共衛生是奠基於厚實的基層的,是用腳完成的,不是用嘴完成的。很可惜十年來我們完全沒有進步。還記不記得年初,小兒科醫師在報紙上指責耳鼻喉科醫師不會看腸病毒。耳鼻喉科醫師看那麼多小朋友,疾管局怎麼都不知道,這麼多年教育訓練也都沒理過他們呢?難不成這些官員笨到認為人民的智慧高到感染腸病毒時都能自行分到小兒科去嗎?

另外十年前腸病毒開始時,就有人呼籲研發疫苗,結果呢?我國又所託非人,託給了用嘴巴做疫苗的人,大家都看見了,只有長官沒看見。

不過沒關係,跨部會指揮中心成立了。成立的時間非常巧,就在今年的腸病毒最高峰成立的,馬上就要開始下降了。大家只要定期開個會、吹吹冷氣、吃個便當,馬上放暑假了,也不用再下鄉奔波了,腸病毒會自然不見的。只是明年還會再來,不過那時這批成立指揮中心的官員應該都已經升官了吧。誰說我們的官員笨呢?

【2008/06/11 聯合報】

2008年7月1日 星期二

專家:吃遠洋魚,一周別逾340克

嗜吃鮪魚、鯊魚等大型魚的饕客小心了,根據研究,大型魚類的甲基汞含量是小型魚的10倍,但仍在國家標準之內。專家建議,每周食用量最好不要超過340克,以免體內的甲基汞蓄積過多,可能會導致神經病變。

專家說,國內甲基汞含量的容許量為2ppm,檢驗的漁獲多數合格,不過國內標準較寬鬆,而國人又嗜吃海鮮,因此要小心別吃過量。

根據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的檢驗發現,遠洋漁獲的大型魚,體內所蓄積的甲基汞含量遠高於近海漁獲、養殖魚類。藥檢局副研究員陳石松指出,遠洋漁獲的大型魚甲基汞平均含量為0.43ppm,其中旗魚0.53ppm、鮪魚0.64ppm、黑鮪魚1.13ppm、鯊魚1.05ppm。

而近海捕撈到的石狗公、白帶魚平均甲基汞只有0.05ppm,養殖的海水魚更只有0.02ppm,小型魚甲基汞只有大型魚的十分之一。

成功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璋指出,國人平均每天吃魚產類食物85.6克,略高於日本(79克),是美國(15.2克)的5.6倍,而甲基汞會蓄積在體內,愛吃大型魚的人,最好注意攝取量。

依據國內捕撈到的漁獲所含甲基汞,再用最嚴格的美國環保署建議的安全量推估,專家建議,每個月油魚、鰹魚不要吃超過454克;鮪魚、旗魚不要吃超過227克;鯊魚、黑鮪魚113克,則可以免除甲基汞風險。

不過,對愛吃魚的人而言,幾片魚肉恐怕就要超量,陳石松說,較寬鬆的標準是每周食用量不要超過340克,配合均衡飲食,不要過度偏食,要混合食用多種魚類,不要只吃單一魚種。

為什麼海魚有甲基汞污染?李俊璋解釋,環境中的汞,經過微生物作用,轉為有機汞,再經過大魚吃小魚的食物鏈累積,產生濃縮作用,因此大魚體內含的甲基汞因此較高。

【2008/06/28 聯合晚報】

2008年6月29日 星期日

愛滋病為長期複雜災難 紅十字會籲國際正視

  • 2008-06-26  【中央社】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IFRC)今天指出,愛滋病毒是種長期而複雜的災難,各種災難管理計畫應給予更多重視,全錢援助也應更加精準。

     IFRC今天公布的二零零八年世界災難報告,以愛滋病為焦點,IFRC秘書長尼斯卡拉說,「對於被愛滋病毒瓦解的撒哈拉以南非洲社會,以及全球無數面對死亡、疾病和貧困的被邊緣化群體成員來說,愛滋病毒無疑是一項災難」。

     根據聯合國愛滋防治計畫(UNAIDS)的估計,全球從一九八一年以來,已有兩千五百萬人死於愛滋病,去年即占兩百一十萬人;而目前存活的受感染者達三千三百萬人。

     世界災難報告指出,在各種天災和危機狀況中,愛滋感染者往往是受害最深的一群:補給中斷使藥物治療難以持續,營養不良和食物飲水不潔可能惡化病情,預防計畫也可能停擺而導致高感染風險人口被遺忘。

     因此,「災難應急措施必須考量到災區特殊的流行病學情況」。

     報告考察當今複雜人口流動與愛滋傳染之間的關係,並疾呼破除加諸難民和移民身上的污名。它指出,移民有時被不公平地指控為愛滋傳染者,但他們往往其實是受害者,其中更以被販賣的女性面臨最多剝削與最高風險。

     緩解這些問題的方法,包括承認移民獲得保健服務的權利、提供愛滋防治教育及性工作除罪化。報告中指出,中國嚴厲取締和監禁性工作者進行再教育,反而更促使她們流動,遠離了保健服務和當地社會;正面例子則包括柬埔寨和越南對於性工作者提供保健和教育等服務。

     在探討愛滋防治財源的報告最後一章中,作者指出,應停止束縛性援助與限制用途援助。前者是指受助國只能向援助國或它指定的國家購買物資和服務,後者則是援金只能花在特定用途。

     報告說,這兩種方式都限縮了受助國依自己需求效率使用資源的可能性。

     另外,在每年各種例行災難統計方面,報告定義為天災的事件在去年有四百零五件,略少於前年的四百二十三件,通報死亡人數近一萬六千七百人,為一九九八年來最低。

     然而,受天災影響的人數卻比前年劇升四成,達二億零一百萬人,主因是去年夏天華中與華南的洪災,就占了一億人以上。

     天災以外且非關戰爭的災難歸類為科技災害,包含工業、交通和其他事故。去年的兩百五十二件為十年內次低,死亡人數約六千五百人及受影響人數四萬七千人,都是十年內最低。

十分之一疾病與水質有關 窮困國家受害尤深

  • 2008-06-26  【中央社】

     世界衛生組織今天公佈估計數據,全球十分之一的疾病與百分之六的死亡案例,與不乾淨的水質有關。

     世界衛生組織推估,每年有案可稽的疾病當中,百分之九點一與水質問題有關,而這份報告則特別點出,水質問題對全球最窮困國家的影響特別大。

     報告作者普魯斯-尤斯敦向媒體表示:「藉著改善三十五個受害最深國家的水質、設置下水道、衛生,就能輕易預防逾一成五的疾病。」

     在已開發國家,水質造成的死亡人數,不到整體的百分之一。在開發中國家,這個比例則躍升為百分之八。其中,安哥拉的情況最為嚴重,死亡率為兩成四。

     瘧疾、登革熱與腹瀉等疾病,均由供水系統傳播。

     水質問題對孩童的威脅尤甚。十四歲以下少年及兒童因為不乾淨用水而致病的比例為兩成二,因此導致死亡的比例為兩成五。

     普魯斯-尤斯敦鼓勵政府投資改善水質解決問題。她說,每一美元的投資都將節省醫療費與提升生產力上帶來八美元的額外效益。

快速防堵新傳染疾病 東協加三成立網站

  • 2008-06-18【中央社】

     「東協加三(中國日本、南韓)」秘書處發表聲明指出,東南亞國家協會與中國日本、南韓正式成立新發傳染病網站,為各會員國的決策者、醫療人員增加一個交換資訊與消息的平台,並協助各國更快獲得突發疫情情報,以快速制定監控與防堵疾病傳染的策略。

     東協秘書處的聲明指出,希望這個網站鼓勵各會員國對新發現傳染病引起的問題進行深入討論

     東協秘書處副秘書長拉查維,昨天在印尼雅加達為這個新發傳染病網站(www.aseanplus3-eid.info)主持啟用儀式時表示,他希望區域合作夥伴善用這個平台,多參與討論與積極分享相關資料,合力對抗新發傳染病。

     由於東協秘書處設在雅加達,因此將由印尼衛生部負責網站的協調工作。網站由東協傳染病專家委員會及「東協加三」的溝通與資訊分享焦點小組聯合管理,同時獲得澳洲國際發展機構贊助。

     近年來,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禽流感等多項新型傳染病,也波及到鄰國甚至歐美地區。因此這個網站的設立,將有助傳染病資訊的交換與疫情控制

紐約高菸稅收效 戒菸人口激增

  • 2008-06-16  【中廣新聞╱夏明珠】

    紐約在六月初提高香菸稅,每包香菸要課徵相當於八十多塊台幣的稅金,這促使很多人開始考慮,戒掉這項昂貴又有害健康的嗜好。

    紐約或許是美國對禁煙法令,執行得最嚴格的城市,無論刮風下雨,公共場所都不容許在室內吞雲吐霧,六月初,紐約更進一步,開徵全美最昂貴的香煙稅,實施不到半個月,已經發揮明顯作用,紐約戒菸人口正在倍數增加。

    紐約市衛生局開闢的戒菸熱線,從六月二號開始的那個禮拜,接獲近萬通電話,都是打去問有關戒菸的問題,去年同一個禮拜,戒菸熱線只接到兩千多通電話。紐約在六月三號提高香菸稅,每包香菸的稅金從原先的1.25美元,提高到2.75美元。

    美國絕大多數的州,香菸依牌子和零售定價的不同,售價大概介於六美元到八美元之間,不過紐約一包香菸有的時候要賣到十美元。

    菸稅次高的紐澤西,每包香菸課稅2.58美元,而密蘇里每包香菸只課17美分的稅,是美國菸稅最低的州。

    根據美國疾病防治中心的統計,美國有四千五百萬吸煙人口,每年有四十萬人死於因為吸煙引發的疾病,從1960年代以後,美國吸菸人口就呈現大幅下降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