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日 星期四

隔離疫情 讓家長放公衛假

  • 2008-06-25 中國時報 【蘇偉碩】

     根據衛生署疾管局發布的資料,台灣本島只剩基隆市還沒有出現腸病毒重症個案,外島連澎湖都有四例的重症。而疾管局發言人也一改以往樂觀的態度,宣稱要等到本周末,才能判斷腸病毒是否已過高峰期!做為家中也有兩個五歲以下兒童的家長,要問政府一個嚴肅的問題:如果本周不是腸病毒的高峰期?政府接下來除了「宣導再宣導」之外,有什麼積極的作為計畫呢?

     馬政府因應本次腸病毒的做法,令我不禁想起當年SARS侵襲台灣的歷史經驗:一開始輕忽危機,接著無法處理危機,最後導致危機擴大!腸病毒是每年都會在台灣流行的傳染病,其傳染途徑主要是經由「糞口、飛沫、接觸」三個傳染途徑,儘管成人與較大兒童也會受感染,但幾乎只有五歲以下的兒童會出現重症,而兩歲以下的幼兒更容易引起致死以及嚴重後遺症的病例。以上這些都已經是老生常談的常識,但卻足以制訂一套有效的腸病毒危機管理計畫。

     隔離出現症狀的病童:任何傳染病,特別是沒有特效藥物的傳染病,「有效管理」的古老妙方就是──隔離,有效的隔離。目前雖然政府制定了學校及幼托機構出現腸病毒病例的停課辦法,缺忽略了「停課」不等於「隔離」。由於現代家庭結構的變化,停課的學童除非有未就業的家屬,不然就必須送往「安親班」或其他托育場所。結果,傳染鏈沒有被打斷,只是從學校幼兒園「轉移」到安親班或托育所而已,疫情要控制自然只有等待「自然法則」──當一半以上的兒童都受感染後,「自然」會度過「高峰期」。「運氣」只在於政府有否準確的「預測」高峰期,防疫決策官員此時形同氣象預報員,「準」與「不準」影響的祇有長官的「官運」!

     隔離未出現症狀的「帶原者」:從「傷寒瑪莉」和SARS的經驗都說明,只隔離出現「症狀」的「顯性病患」常常是防疫失敗的原因,如何正確有效的隔離「沒有症狀」的「隱性病患」,才是重點。那麼,哪些人是腸病毒的隱性病患呢?第一類是與病童共同生活的「家屬」,第二類是與病童有直接或間接接觸可能的「同班或同校同學與老師」與安親班、托育所「同學」。因此,劃定可能的「感染區」,將區內所有「可能的」而非僅「可疑的」隱性病患均採取「在家隔離(公共衛生管理)」措施,才有積極的效果,否則只是等待「自然過程」而已!

     綜合上述兩點原則,我建議政府採取「學童提早放暑假,家長陪同放公共衛生假」的措施,積極面對腸病毒疫情席捲全台的「氣候變遷後遺症」。當然,政府必須配套的措施包括:公務員及公營事業員工家長准放公假,私人事業單位員工家長准放「公共衛生假」,不准事業單位或機關對放公假或公共衛生假家長給予考績或升遷歧視,並補償私人事業員工因為臨時公共衛生假所導致的薪資損失。否則疾管局呼籲的「防腸病毒九招」第三招:「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就會變成「攏是假」!

     (作者為台聯黨政策部副主任,曾任醫師

沒有留言: